当前位置: 海港动态 > 海港动态

海港开发区: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

发布日期:2022-06-27 09:31:36

连日来,海港开发区王滩镇常各庄村种粮大户张志勇,正在田间忙着组织人力、机械抢收小麦、抢种玉米。有了现代化农用机械的助力,粮食种植效率得到大幅提升。“今年,我承包了150亩地,全部种的小麦,3天时间完成了抢收,马上就开始种玉米。”

为保障夏收进度,确保夏粮颗粒归仓。今年以来,海港开发区农业部门统一指导,着力抓好夏种,指导群众提早备足肥料、粮种等夏播农业生产资料,及时开展玉米等作物的夏播复播,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量,保障粮食安全。

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。海港开发区扎实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,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,始终牢记扛稳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。今年,全区夏播粮食作物0.99万亩左右,其中:玉米0.96万亩、杂粮0.03亩,秋粮总产稳定在3.6万吨以上。夏播秋作物全部做到适时播种、随收随播。  

藏粮于地

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。近年来,海港开发区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力度,构建“南稻北果、西菜东粮”的农业发展格局,形成了水稻、果蔬、葡萄种植三个万亩方。同时,严守耕地保护红线,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,切实加强耕地用途管制,坚决防止“非农化”“非粮化”,持续提升耕地综合产能,全区耕地稳定在17万亩,其中,永久基本农田11.4万亩,粮食生产功能区9.2万亩。

2022年,全区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8.08万亩,通过铺设乡间道路、铺设低压线路、渠道防渗衬砌、机井维护等建设,提高粮食亩均生产能力;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,区农业部门统一指导规划,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度体系,持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,不断巩固玉米、大豆等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,通过稳面积、稳产量、稳政策,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,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。

藏粮于技

向土地要粮,更要向科技求粮。

在海港开发区新沿海路北侧的“国家绿色水稻生产加工标准化示范区”——秋利水稻种植基地里,正值分蘖期的稻苗,长势喜人。该基地生产的绿色有机稻米,以质量好、无公害、绿色有机闻名各地,吸引了北京、天津、上海等各地客商前来订单收购。

海港开发区积极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,“第一斗”大米成为河北省唯一参展上海世博会的有机稻米产品。同时,通过完善稻米加工配套设备、引进高标准烘干设备等,在全区形成稻米“种产销”一体化新模式。

为切实解决农民的秸秆回收利用难题,海港开发区因地制宜,积极扶持同富科技有限公司,变废为宝,在秸秆打捆回收、加工销售方面,为村民提供一条龙服务,解决了村民秸秆销售难、利用难的后顾之忧。

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群众健康和农业产业发展。海港区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,对辖区粮食作物及其他经济作物、畜禽产品进行安全检测,并不断加强对良种、灌排、施肥、播种等技术的推广应用,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农业技术指导,从地块落实、播种剂量、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跟踪指导,确保农耕生产有序推进,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。

藏粮于民

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。

海港开发区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,严格执行国家粮食相关补贴政策,2021年,全区发放涉及1.4万户农民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992万元,调动了农民种地种粮的积极性;严格落实粮食收购政策,健全粮食收购协调工作机制,加强市场监管,切实保障了农民利益。

通过土地流转,积极扶植种粮大户,加快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。全区土地经营规模达到百亩以上的种植大户134户、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12个。通过为村民提供机耕机收、机械植保及农业生产相关技术、信息咨询等服务,合作社成为带动全区粮食高产稳产的重要力量。

结合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,海港开发区不断加大农业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,通过选树致富能手、科技带头人,吸引一批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、有知识、懂技术、会管理的青年农民投身三农广阔天地,带领村民共同致富。

粮食安全,国之大者。海港开发区正奋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体现新担当、展现新作为。